第二个近红外窗口(NIR-II)的分子成像提供了深层组织中生物病理事件的高保真可视化。然而,大多数NIR-II探针产生“始终在线”输出,并且对生物标志物的信号特异性较差。我们报道了一系列具有NIR-II窗口(715 - 1188 nm)可调发射可激活探针。这种发射波长的调控依赖于合理的分子工程,通过将苯并[c,d]吲哚,苯并[b]黄嘌呤和噻吩部分整合到传统的半花青素骨架上。特别是,HBC4和HBC5具有1050 nm以上的明亮和记录长的发射,与NIR-I荧光团HC1相比,可以提高组织穿透深度和肠道定位的信噪比。进一步构建可激活炎症报告基因(AIR-PE),用于pH触发的结肠部位特异性释放。由于最小的背景干扰,口服AIR-PE可以通过实时NIRF-II成像清楚地描绘炎症性肠病(IBD)小鼠模型中的受激肠和评估治疗反应。得益于其高粪便清除率(>90%),AIR-PE还可以通过体外光学粪便分析检测IBD并评估结肠炎治疗的有效性,优于典型的临床检测,包括粪便隐血检查和组织学检查。因此,这项研究提出了NIR-II分子支架,它不仅适用于开发多用途的可激活探针,用于深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,而且还有望用于未来的临床应用。